生态护坡砖_护坡砖_合肥植草砖-爱游戏官网平台入口

“仙梅农”的致富梦

  或许您正干着最苦、最脏、最累、最危险的活儿,拿着微薄的薪酬,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;

  或许,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,忍受着萧条与孤独,却仍然选择了坚守;

  或许,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,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,享受着妒羡的目光。

  “360行,行行出状元”——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,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。不同的职业,背负着不同的责任,承受着各自的艰辛。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,只要恪尽职守、躬身奉献,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!

  多一点体验,多一份理解。从今天开始,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“走转改”部署,进一步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、贴近实际,零距离地倾听、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!

  每年六到七月,有一种水果总是占据着城市里大大小小水果店最抢眼的展示柜台,家家水果店都会飘出它特有的果香,从店门口路过闻到这个味儿,人们总会经不住诱惑买上几斤来“止止渴”。记者和一家水果店的老板闲聊时听说,有一年,他家这座100多平米的店,这个水果的月销售记录曾达到过上百万元。这种水果就是中国特产——杨梅。

  近几年,浙江的很多地区都开始种植杨梅,不少地方也都打出了各自的品牌,而“仙居仙梅”后来居上,成了牌子叫得最响的一块。

  杨梅的市场需求如此火爆,作为杨梅产地的农民是否也跟着“发了财”?他们对生活有哪些期盼呢?七月杨梅成熟开摘之时,记者来到了仙居,跟着梅农一起体验了他们的生活。

  仙居步路乡白岩村是仙居最早大面积种植杨梅的村,村子位于仙居县城西南7公里,被青山绿水环抱,村周围土壤肥沃,富含腐殖质,有机质含量高,酸碱适中,同样品种的杨梅,这里种的就比别的地方的要更大更甜,被人称为“仙梅”。

  项卫平,是白岩村第一批种植杨梅的农户,经过几年的杨梅种植,他住的房子已从木板和黄泥混建的土屋升级成了水泥瓷砖的小楼,他还在城里为孩子买了一套带铺面的商住房,毛估估家产已过百万,是“仙梅之乡”种杨梅发家的代表之一。记者的梅农体验就跟着项卫平展开。

  “早上摘的杨梅,品质最好,赶在8点前拉到市场卖一趟,能卖个好价。”项卫平笑着说。一边说,他一边走到窗边拉开了窗帘。屋外,天边已有丝晨曦,青山能看出些许轮廓。邻居家也都亮起了灯,大家都在为今天的采摘作着准备。

  4点40分,项卫平端着碗站在门边吃起早餐,时不时瞟一眼挂在墙上的钟。3分钟后,扒拉完碗里最后两口稀饭,放下碗,项卫平快步朝隔壁房间走去,从屋内拿出了七个大小不一的竹篓,熟练地打起了绳节。

  这间屋子就是项卫平家的“厂房”,约莫有40平米,靠门口的地方放着扁担、竹篓、雨鞋等采收杨梅的工具,另一角堆放着很多压扁的纸箱和蓝色的塑料小篮。平时放工具,遇到有上门采购的“订单”,这里就是装箱发货的地方。

  4点55分,准备妥当的项卫平挑着扁担出发了。“杨梅园就在不太远的村边山上,顺着村道走过去再爬上山需要20来分钟。”项卫平告诉记者。

  他说的村道,是一条宽约2米的水泥路,晨曦中,路就像一条缎带绕过大山,将村子和外面的世界系在一起。路上不时有同样早起的村民骑着车路过,大家都在赶时间,只在擦肩而过的瞬间匆忙打个招呼。

  5年以前,村里的泥土路被人称为“搓板路”,全是大大小小的坑,车子经过这就像从搓板上开过一样。若是运杨梅的车从这样的路上经过,有一半以上杨梅就会变成了杨梅汁。可发动村民集资修路,却没几个人愿意,最后,还是项卫平和村里的几个党员干部凑了11万元,修了这条平整的水泥路,如今,村民们靠杨梅发了家,都对项卫平修路这事赞不绝口。

  山不高却很陡,我们沿着山路开始往上爬,这是一段被梅农们踩出来的“路”,“台阶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梅农留下的一个个脚印。前两天下过雨,夹杂着青草和树叶的泥土软软的,脚踩上去并不那么“踏实”,项卫平却依然身形矫健。不善山路的记者已开始大口喘气。

  清晨的空气自然清新,湿润的山风里夹裹着杨梅特有的果香。咦?远处的山上怎么会闪亮着点点“星光”。

  原来,杨梅在挂果后,很容易受病虫害侵扰,以前梅农们主要是用农药来灭虫,虫灭了,可“杨梅有农药”的信息传出去却让杨梅没有了市场。前些年,政府开始打造仙居杨梅的绿色品牌,绝对不允许对果树喷洒农药。品质有保障了,可杨梅的产量却因虫害骤跌,梅农收入也跟着降低。看着这一年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被“节流”了,为保产量,不少农户开始偷偷的洒农药,干部们和村民之间为这事还闹过不少别扭。

  后来,政府专门请了农技专家来处理问题,专家经过研究之后发现,吸果芽蛾、金龟子、果蝇成虫等害虫都有趋光性,提出了利用这一特性来灭虫的试验方案。于是,政府去市场上买来了一批灭虫灯,免费给梅农挂在杨梅园里,这一年,杨梅挂果饱满,农药残留检测也全部合格。几年过去了,仙居杨梅的绿色品牌也已在外叫得响当当,产量也有了保障,农民收入也“妥妥”的。

  “有了这灯,再也没人偷偷去洒农药了。现在全乡都在免费给梅农装这种绿色环保的杀虫灯。”说完,项卫平回头笑了笑。

  经过10分钟的山路跋涉,项卫平家的杨梅园到了。项卫平家有15亩杨梅园,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山头,这个园子种有十余棵“荸荠种”杨梅树,顺着山势种植,一字排开。

  “好的杨梅都在顶上,有光照长得好。”项卫平已顺着绑着杨梅树枝杈间,由一根根手臂粗的树枝搭成的梯子爬到了树的顶端,开始摘起了杨梅。一颗颗如黑炭色的杨梅挂在树梢,在风中一颤一颤的向我们“点头示意”。

  选杨梅,是个技术活。杨梅的卖价就靠品相,颜色太深就太熟,不易存放,不好卖;颜色太浅就太酸,也卖不出好价钱。同一棵树上的杨梅成熟也有先后,要在微亮的天色里挑选出品相好的果子,没个几年的经验是不行的。

  摘杨梅,还是个体力活。只见项卫平在树上时而一只手拽住树枝,一只脚勾住树干,另一只脚踮在树枝上,去够位于树枝尖的杨梅;时而用双脚勾牢树枝,整个人弯腰挂在树枝上呈“n”状,去摘位置比较低的杨梅;时而两脚趴开站立背靠在树枝上,仰面摘位于头顶的杨梅……

  快2个小时过去了,装满杨梅的竹篓已送下来七筐,地上的杨梅也堆成了“小山包”。项卫平顺着“木梯”爬下树,蹲着开始按大小和颜色分拣摘下的杨梅,“工作服”已全部湿透,紧紧贴在背上。

  10来分钟后,地上的杨梅被分别装进了3个大竹筐里。“这种最大颜色最好的杨梅属于一级品,可以卖16-20元/斤,这种小一点的是二级品,边上那筐最少的是最差的。二级杨梅可以卖5-8元/斤,三级的也能卖1-2元/斤。”项卫平指着筐对记者说。

  “93年,我家就开始种杨梅,都是野杨梅,种了也不用管,只等着熟了就摘,只能卖6毛钱一斤,赚的少又累,满山的杨梅树都没人管。后来,政府决定发展杨梅产业,开始向农民推广宁波、黄岩的荸荠杨梅和东魁杨梅,还免费为大家培训种植技术,打出了仙梅的绿色品牌,还建了杨梅市场帮梅农销售,我们根本不担心销路。”

  记者跟着项卫平沿着崎岖的山路下了山,来到西炉杨梅市场。这是2004年仙居花了130多万元建成的全县最大的杨梅交易市场。

  还未到8点,市场里已是人声鼎沸,大大小小的上百个收购摊位前都围满了人,耳旁充斥着摊贩、梅农、游客讨价还价嘈杂的声音,市场也被挤得水泄不通,空气中混杂着浓浓的杨梅汁水发酵的酸味和人的汗味。

  市场边的马路也都站满了收购杨梅的小贩。为了卖个好价,不少农户还拎着一筐筐杨梅直接沿路向人兜售,不少车辆被人流堵得无法动弹。为了疏通道路,交警直接来到现场指挥,将道路临时改成单行,可人太多,车还是只能一点点向前挪动。远远看去这条近两公里双车道的马路已堵个结结实实。项卫平介绍说:“像这样的一种情况,一直要持续到下午收市。有时候一辆车会堵上3-4个小时。”

  项卫平带着记者从人群中挤到一家相熟的杨梅合作社,问了问今天的行情。“一级品荸荠种20元/斤,二级品8元/斤!”觉得合适,项卫平将杨梅全部卖给了他们。

  这家杨梅合作社不大,租的是农户家楼房的第一层,40平米的空间被隔成了过磅区、选梅区、装箱区好几个工作区。很多大嫂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,杨梅重新被按品质分拣过磅,项卫平家的杨梅几乎没怎么挑,就被重新分好了类,划价结算。

  “这趟收入近千元,还不错。”看着手里的收条,项卫平挺满足。“以前光排队等着数钱就要好长时间,现在回家等着打款就行了。”近些年,步路乡的大部分梅农与合作社之间都是用银行转账结算货款,简单高效,极受农户和合作社的欢迎。像这样的杨梅合作社,仙居基本各个村都有,有上千家之多。

  这些年,由于杨梅长途保鲜储运技术的改进,当天采摘的杨梅,经过真空包装后,当天就可以发往全国各地。很多专业合作社都在网上开了网店,“仙居仙梅”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也很高,所以来自外地的订单源源不断,不少快递公司也把握住了商机,在市场里设立了服务点现场接单发单,“仙居仙梅”也从这里被装箱发往全国各地。

  “很多客商还来这里直接上门收货。现在收入也较为稳定,将来我还想赚更多呢。”项卫平介绍。近些年的杨梅采摘季,市场日均人流量有近万人之多,杨梅的日平均交易量达到了500多吨,日交易额500多万元。

  不知不觉,项卫平带着我在市场逛了近30分钟。“今天还有女儿的朋友过来家里摘杨梅,我先回家准备准备。”简单道别后,项卫平小跑离去,背影逐渐淹没在市场的人潮中……

  这几年,一说起杨梅人们首先就会想起“浙江仙居仙梅”。仙居杨梅的品牌影响已超过了当初引进品种的原产地慈溪和黄岩。去年,仙居杨梅销售产值达4亿元,仅此一项拉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1000多元。

  这多亏了仙居多届政府领导班子坚持走“发展杨梅产业带动农民致富”这条路。近年来,从选种育苗、试验普及、培训技术到创建品牌,每一届仙居领导班子都将推动仙居杨梅经济发展作为主要工作在抓,仙居杨梅的品质在消费的人那里有了口碑,同时占据了市场。每到杨梅成熟时节,杨梅山上游客成群,杨梅市场客商成群,已成仙居一大特色。

  在仙居,记者还听说当地有一条“一级杨梅进商场,二级杨梅进市场,三级杨梅进工厂”的销售链,各种品质的杨梅都有适合的销售经营渠道,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有效保障。

  有市场能赚钱,农民也因此干劲十足。2011年,全县的杨梅种植培养面积达12.5万亩。每到采摘季节这一个多月时间里,他们都是4点多起床,一直忙到晌午。这些年,不仅是白岩村,整个仙居的梅农确实都富了。比如南峰街道赵岙村,村民400多人,家家户户都种杨梅,一年仅杨梅一项全村收入可达到500多万元,人均收入超万元。

  和记者聊起家里的变化和杨梅市场的火爆,项卫平一直是喜笑颜开。可谈起将来,他却眉头打了结:现在种杨梅的收入对他家来说到了一个瓶颈期,将来想多赚钱就两条路。一个就是提高产量、扩大种植培养面积,可目前杨梅的采摘只能靠人工,种植培养面积一大,光靠他家两个“老同志”,身体肯定吃不消,请小工帮摘吧,以前是30-40元一天,现在涨到了100元都没人来,有时150元都请不到人,人力成本太高的话根本赚不到多少钱。二就是涨价,可涨价后这杨梅变成了“高档水果”,还有没有市场?大家心里都没谱,说不定连原来的市场都会被别地产的杨梅给占掉,那就血本无归了。

  产业要发展,农民有需求,政府能不能帮帮忙呢?比如,加大科技攻关,研发机械化手段辅助杨梅采摘,提高采摘效率,满足大规模种植的需求?或是用技术方法延长杨梅的成熟、采摘周期,打时间差占据市场?……方法总比问题多!我们始终相信,只要有心做,“项百万”的“千万”梦,一定会提前实现。